来源:日期:2025-03-17
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以服务国家生态安全战略为使命,立足科研核心任务,紧扣人才强国和科技强省、市部署,从人才评价、激励、使用三大维度推出系列改革举措,构建起“评、激、用”三位一体的人才工作新体系,为筑牢祁连山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培育更多“实战型”科研人才。
破“双唯”立新标 构建科研人才多维评价体系。聚焦党中央、国务院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精神,研究院刀刃向内破除“唯论文、唯资历”评价壁垒,制定出台《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业绩量化标准(试行)》,通过设置学术成果、岗位贡献、项目执行等差异化指标,建立以科研贡献、成果转化、团队协作等为核心的多维度评价模型,科学客观量化专业技术人员业绩,让扎根科研一线的“实干家”脱颖而出。制度实施以来,已经有32人次通过该评价办法实现专业技术职务晋升。
设基金搭舞台 青年科研人才勇挑大梁。坚持抓创新不问“出身”的鲜明导向,给科研人员搭台子、架梯子,着力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让科研人才有大展拳脚的用武之地。研究院制定出台《科研成果激励措施》,构建“项目申报+论文专利+成果转化”的复合激励链,让成事者登奖台,加大业绩突出典型的表扬宣传力度,让人才活跃创新蔚然成风。印发《科技创新项目实施办法》,设立专项创新基金,重点用于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和中级及以下职称科研人员申报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级林业和草原自列科技项目和市级科技计划 B 类项目,真金白银支持青年人才“揭榜挂帅”,鼓励青年科研人员在科研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近两年投入35万元资助11项省市科研项目,青年人员主持课题占比从30%跃升至71%。“政策让我们‘后浪’有了敢闯敢试的底气!”青年科研人员武龙庆感慨道。改革实施以来,全院发表SCI论文8篇,实现SCI论文“零的突破”,3件高价值发明专利获市委、市政府“强科技”行动奖补资金。
转角色强赋能 科研管理焕发实战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研究院创新推行“一岗多责、动态身份”管理模式,打破管理与科研壁垒,鼓励科研管理人员积极参与科研平台建设,建立“项目平台首席负责制”,赋予团队负责人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让能者、勇者打破岗位束缚“带兵出征”;设置科研管理人员“科研流动岗”,推动90%以上的科研管理人员参与野外科研工作,加强科研协作,形成科技合力。“现在既是管理者更是战斗员,必须用科研成果说话!”林业工程师、办公室副主任刘睿明表示。改革实施以来,科研管理人员主持课题占比从33%提升至57%。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研究院坚持在人才管理上做“减法”、人才支持上做“加法”,让各类人才发挥有机会、干事有舞台、成长有导向、发展有空间。坚持用当其时,在人才发展的不同阶段给予与其匹配的支持措施,对年轻人才及时“压担子”,对成熟人才及时“给位子”,让人才在黄金时期得到黄金发展。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科研人才脱颖而出,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供稿:祁连山水涵院 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