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日期:2025-05-14
近年来湿地局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工作,为实现“双碳”目标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启动“内陆河流域季节性湿地修复项目碳汇方法学开发”工作,旨在建立“修复技术—碳汇监测—价值转化”标准体系,为干旱区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科学支撑。
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西北内陆河流域典型的季节性湿地生态系统,承担着涵养水源、固碳增汇、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功能。本次湿地碳汇方法学开发研究共设计野外实验4期,目的是为了结合张掖湿地特点和气候、降水、温度等影响因素,分析土壤、植被、动物、微生物等不同碳层对碳汇的影响,测算湿地排放甲烷和吸收二氧化碳速率,形成本地化湿地碳汇数据集。目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联合兰州大学、祁连山水涵院开展了黑河湿地碳汇方法学开发第一期野外实验,在湿地局相关技术人员配合下布设了实验样地共计14处,实验样方共计42个,采集样本30余份。本期监测实验主要测定人工修复湿地区域、未修复湿地区域、季节性覆水区域、自然顶级群落湿地的土壤呼吸速率,检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测算土壤有机碳年变化量。
通过开展张掖黑河湿地碳汇方法学开发项目能够科学计量湿地保护和修复产生的碳汇增量,明确湿地碳汇本底,积极探索破解内陆季节性湿地碳汇计量难、价值转化路径单一的问题,为西北干旱区生态保护与绿色低碳发展路径提供技术支持,为张掖市碳普惠交易提供数据保障,助力零碳城市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