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备用网址

图片
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中国水利报】黑河两岸幸福长

来源:市水务局日期:2025-05-19

从昔日“风吹石头跑”的戈壁荒滩,到如今水清岸绿、鸟语花香的生态家园,在祁连山北麓的黑河两岸,一曲生态与发展的和谐乐章正在奏响。近年来,甘肃省张掖市以“一屏三地”战略为笔,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在河西走廊描绘出一幅动人的绿色发展画卷。张掖人用智慧和汗水,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

从“生态伤疤”到“鸟类天堂”

初夏的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临泽段)生机勃勃。驻足黑河畔,只见水鸟翩跹,水面仿佛被撒上了一层碎金。这片孕育着无限生机的湿地与栖息其间的珍禽,在人们心中播下了守护生态瑰宝的种子。

张掖黑河湿地曾因过度开发陷入危机:2000年前后,沿岸23家工厂向湿地直排污水,3万亩湿地被开垦为耕地。2011年,黑河湿地成为国家级保护区后,张掖启动退耕还湿、水系连通工程,关闭、搬迁污染企业19家,恢复湿地2.6万亩,建成42公里生态护岸。

“2020年我刚成为管护员时,曹家湖还没有水库和塘坝,来这里过冬的鸟类种类有限。如今,春天鸟类已经增长到一万多只。像天鹅这种珍稀鸟类,一开始只有五六只,2024年春天来了二三十只呢。”双泉湖湿地管护员闫国成一边沿着湖边认真巡护,一边自豪地说。

曹家湖改造完成,鸟类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自2020年开始湿地管护工作以来,闫国成亲眼见证了这片湿地的蜕变。

从“干旱焦虑”到“节水自信”

“大伙儿现在专挑‘耐渴’的作物种。玉米、小麦渐渐少了,枸杞等既省水又值钱的特色作物成了香饽饽。”农民老李算过账:“一亩地少用三成水,收入反倒多出两成,这买卖划算!”

这些年,张掖农民种地真是变了样。过去大水漫灌的粗放式浇水,如今变成了精准滴灌,农民通过手机操作就能把水肥送到庄稼根底下。张掖市356万亩高标准农田装上了智能灌溉系统。

工厂也掀起了“节水革命”。西域食品公司的红枣加工车间新上了净水系统,生产用水能循环利用,一年光水电费就省下两三成。这套智能系统让产能噌噌往上涨,订单多了三成,年产量直奔3万吨。

中水回用、冷凝水回收这些新技术在张掖的企业中得到普遍应用。“我们要把一滴水当两滴用,省下的都是真金白银!”西域食品公司职工李世军说。

从“治水”到“兴水”

天蒙蒙亮,张掖国家湿地公园里已经有不少晨练的人。从昔日戈壁滩上杂草丛生的乱石滩,到如今的美公园,湿地公园这十几年的生动变化,成为张掖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优美的自然环境为群众的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去处。人们来到这里散步、健身、赏景,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生活的幸福感。”湿地博物馆讲解员小梁说。

高台县罗城镇盐池村的千亩枸杞林里,村民赵玉霞正忙着采摘。“这地以前泛着白碱,种啥死啥。”通过“暗管排盐+生物改良”技术,土壤含盐量从6‰降至2‰,亩产枸杞300公斤,为群众带来年收入超10万元。高台县8万亩枸杞通过欧盟有机认证,产品远销20国,带动1.2万农户增收。

乌江镇新河村靠着湿地搞起了观鸟旅游。村民谢大姐把自家院子改成了民宿,还给游客当导游,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能赚两万块。去年张掖市接待游客4400多万人次国内外游客,旅游收入300多个亿。

从荒滩戈壁到湿地绿洲,从“大水漫灌”到“智能滴灌”,从传统耕作到生态农业,张掖用十余年的实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如今的黑河两岸,飞鸟翔集,游人如织,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谐画卷正徐徐展开。(水利撰稿?刘学红审稿)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