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备用网址

图片
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高台黄河灯阵

来源:方志张掖日期:2025-02-28

高台黄河灯阵,全称为“九宫八卦黄河阵”,又叫九曲黄河阵或灯杆会。相传源于明万历年间,原是专供皇帝在正月十五闹花灯时游赏,后传入民间。灯阵是以《封神演义》中的三霄娘娘为替其兄赵公明报仇而设置的黄河阵为依据,“封神三霄,设其异阵,供三百六十正神,取九曲黄河之玄机,明见一阵,暗藏八阵,转者如破阵之将也,须以破阵之法,打其头而断其尾,自左至右攻其四角,从右至左破其四中,直逼祭台,杀其长蛇阵,众阵即破。”整个布局是按照“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九宫”设计的,东门入,西门出,一进一出,象征两仪,四边有四处呈正方形的方阵,象征四象,中间一宫供奉神位,阵排天地、势摆黄河、装进乾坤,环抱九州,九九曲中藏造化,三三湾内隐风雷,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此阵阵法极为奇妙,二龙入阵,首尾不能相顾,二龙如盘踞相对的两角,压住阵脚,名曰“盘龙阵”;中阵如狮子进场,分卧祭台左右,名曰“卧虎阵”或“麒麟阵”;门内设“连环阵”,末尾一阵乃“一字长蛇阵”,合阵八小阵名曰“八阵图”。高跷入阵,高跷上的人物可扮演古戏《黄河阵》中的各员虎将,手持各自法宝在紧锣密鼓中快速入场,犹如大破此阵的架势。“马子”入场可伴以唢呐声,形成人欢马叫的热闹场面。游人转入灯场,如入仙宫,眼花缭乱,难辨西东,欲进有路,欲退无门,祭台正坐赵公明,背坐观世音,焚香者恭喜发财,菩萨保佑,四季平安,追逐玩耍,任随君便,灯灯见面,无一重复,其乐无穷。就此灯场,才有“正月十五天子与民同乐”之说。阵内共有365盏灯,各代表365尊神位,也象征一年365天都有神灵为百姓降福增祥。进入灯阵内顺利走完此阵,表明你一年将会一帆风顺,心想事成,有“抬头望明神,干啥啥都成”和“娘娘面前求盏灯,不愁子来不愁孙”的说法。

自明清以来,高台县较大的堡子都有黄河灯阵(或称灯杆会)。每年正月十三到正月十六都有灯阵,主要是为了当地百姓求吉祥求平安,求子求孙,会友会亲,寄托美好祝愿。从正月十一日开始就已经着手准备,并且在这一天就要在灯场中心立一根高8米的木柱,称之为“立大桅”,在“大桅”的顶端高挂“混元金斗”灯,挂一块6.4米长的黄布,称“杏黄大旗”,在大桅下面设置中央祭台,摆放赵公明(财神爷)画像或塑像,放置香炉香表之类,摆一功德箱,设一中堂,有灯官坐堂,两班衙役(当地群众扮演)跟随,善男信女在此祈求生儿育女,一年四季无病无难,祈求升官发财,五谷丰登。在祈福时,善男信女跪拜灯官老爷,灯官老爷点燃一张黄纸在跪拜者头顶回绕,同时口念祝颂语,赐福于跪拜者;然后由两班衙役手持水火棍在跪拜者身上轻轻击打,同龄熟人之间故意打的较重,以逗笑取乐,同时口念“一打国泰民安,二打风调雨顺,三打长命百岁,四打大吉大利”等祝福语。正月十三日晚上在大桅四周按21行、21列呈正方形栽植木杆,行距、株距视场地大小而定,并拔去中央9个,以留出中央祭台的位置,共栽植432根1.2米高的木杆,用绳子将此木杆连接起来,绳上粘贴彩纸小旗,形成一个迷宫般的灯阵。每个木杆顶端放一块20公分见方的小木板,小木板四周糊上15公分宽的一圈彩纸,再贴上各种窗花图案,叫做灯帽子;在灯帽子中心放一盏由面捏成的小油灯,添上清油,放上捻子。一般灯杆、灯帽、面灯都是本村老百姓自发捐来的,面灯都是蒸熟的。关于点花灯,还有一些传统的讲究,那就是“正月十三是白灯,正月十四半场子灯,十五、十六是全灯。”具体做法是:正月十三日晚上,只点燃中间大桅上的主灯和四角木柱上的几盏灯;正月十四日晚上,点燃中央主灯和八个方位上的一部分灯;十五、十六日晚上点燃所有的灯。四角四灯柱高挂灯串,四周全用红灯围起,不得随意入内,每阵中央设置黄色灯笼提示游人慢行。

百年来,当地一直流传着拔灯还愿的习俗。凡有结婚一两年未怀孕的育龄妇女,在正月十六晚上拔一灯杆,在灯火不熄灭的情况下,带回家后将面灯加满清油,燃至天明,第二天把面灯吃了,以求香火旺盛,早生贵子。请一个灯杆,来年还两个;请两个灯杆,来年还四个。曾经有人同时拔了两个灯杆子,竟然生的就是双胞胎。过去还有一个传统的讲究,谁家承办灯杆会,临近各村的龙灯都聚集在灯场上钻灯阵,钻的顺序由各村会首抓阄决定,本村的龙最后一个进去。

目前,高台黄河灯阵主要在本县黑泉镇镇江村沿袭传承。此外,本县合黎镇五三村也有卍字灯阵,布阵方法有所不同,在四角及中央的木柱上分别书写“东方甲乙木星之神位,南方丙丁火星之神位,中央戊己土星之神位,西方庚辛金星之神位,北方壬癸水星之神位。”在本县黑泉镇定平村(原称大宁堡)堡内西北角原有一“灯架湾”,中立大桅常年不撤,因而得名。

高台黄河灯阵的传承人主要有本县黑泉镇镇江村三社杨登贵及该村六社严明等人。2010年8月,《高台黄河灯阵》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甘肃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孙登平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