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张掖地方史志办公室日期:2025-03-15
第五章农垦
第三节国营农牧场(一)
张掖国营农场从1952年兴办到1995年的43年间,经历“创建——跃进——调整——稳定”的发展过程。截至1995年,有农场3处:张掖农场、山丹农场、临泽农场;牧场1处:宝瓶河牧场。
国营张掖农场
(一)基本情况
1955年成立“张掖机械农场”,后改为“老寺庙农场”;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农业建设第十一师接管河西农垦后,遂将张掖老寺庙、山丹县山羊堡、民乐县林荫和头墩四个科级国营农场合并为团级农场,改名为“农建十一师老寺庙农场”,1965年改名为“农建十一师第四团”;1969年成立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970年改名为“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十一团”(番号为“兰字921部队”)。1973年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撤销,1974年移交地方,更名为“甘肃省张掖地区国营张掖农场”。1983年改属省农垦总公司,1984年改名为“甘肃省国营张掖农场”。
头墩为张掖农场分场,其沿革是:1956年,共青团中央从河南省动员支边青年3006人,在头墩建立“河南青年垦荒队”,翌年改为“共产主义河南青年生产合作社”。1958年6月成立“国营头墩农场”,隶属民乐县。1964年由头墩、林荫、山羊堡、老寺庙4个农场合并为老寺庙农场,隶属农建十一师。1978年4月成立“国营民乐农场”(县级),隶属张掖地区农垦局。1984年撤销民乐农场,归属张掖农场。
1955年建场初,规划土地总面积130425亩,有可耕地面积66564亩,其中老寺庙滩有土地19159亩,可耕地16964亩;太平堡滩有土地49610亩,可耕地22396亩;秺侯堡滩,碱滩堡有土地37249亩,可耕地15201亩;毛吴家滩有土地24407亩,可耕地12000亩。1964年国营山羊堡(土地70000亩)、头墩(110146亩)、林荫(74449亩)3农场与老寺庙农场合并,土地总面积增至385030亩,其中可垦耕地229078亩。1974年原林荫农场土地交归民乐县。1990年土地详查,全场土地面积95495亩。
1995年张掖农场总人口3354人,其中男1714人,女1640人。场属科级单位有:一分场、二分场、酒花管理站、林果管理站、商业供销公司、金龙宾馆、老寺庙酒厂、水电管理所、职工医院、农场中学、科技培训中心;管辖股级单位有:农机修造厂、砖厂、粮油综合加工厂、农田基建专业队、汽车运输队、农机服务公司及10个农业生产队。
(二)自然条件
国营张掖农场由老寺庙(包括山羊堡)、秺侯堡、头墩三处不相连结的荒地组成,共有土地95530亩。老寺庙滩位于东经100°31′~100°44′、北纬38°52′~39°02′之间,场部老寺庙位于张掖市城东南18公里处。东南至西屯火车站,西北至三闸乡红沙窝村耕地,东抵龙首山,南至山丹河,长20.5公里,宽2~4公里,占地72433亩。兰新铁路和甘新公路穿场而过。场地为龙首山南麓洪积扇与山丹河冲积平原交汇带,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海拔1470~1565米。气候温暖、干燥、少雨、多风,年平均气温7.6℃,元月平均-8.9℃,七月平均21.6℃,平均日温差15℃左右,≥10℃的积温2979.2℃,全年平均无霜期151天;最大冻土深度116厘米,年降水量148.1毫米,最大年份224.3毫米,最小年份76.1毫米;年蒸发量2326毫米,是降水量的15.7倍;年平均日照时数2708.7小时,年均8级以上大风14.9天。由大满干渠引黑河水灌溉,场内干渠流量丰水年最大4.03立方米/秒,枯水年只有0.3立方米/秒,平均年引水量约2040万立方米。地下水动储量为1.043亿立方米/年,水位埋深3~5米。打机井36眼,单井平均出水量22公升/秒。秺侯堡滩位于东经100°34′~100°39′、北纬38°49′~38°53′,位居张掖市城东南张青公路15公里处。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3.5公里,占地3788亩。海拔1523~1550米,由南向北倾斜,地下水位0.6~10米,主要土壤为灰棕荒漠土。南半部机井提取地下水灌溉,单井出水量20公升/秒,北半部引黑河水灌溉,气候等自然条件与老寺庙基本类同。头墩滩位于祁连山山前冲积、洪积扇的末端,东经101°,北纬38°7′,南距民乐县城24公里。四周以自然沟及冲沟为界,东依北滩乡赵岗寨,南靠北滩乡柴家庄,西邻六坝乡四坝村,北毗北滩乡耕地,占地19307亩。海拔1820~1902米之间,自南向北倾斜,冲沟较多,沟深70~200厘米。主要土壤为灰棕荒漠土和灰钙土,成土母质为黄土状物质,厚1~2米。气候温凉,年均气温5.9℃,≥10℃的活动积温2568℃。年均降雨量223毫米,年均蒸发量2270毫米,平均无霜期159天,最大冻土深度141厘米。适种小麦、马铃薯、豆类、胡麻等作物和苹果、梨、杏等果树。
(三)农场经济及各项事业1995年工农业总产值1355.76万元,比1959年22.62万元增长59倍;职工1583人,人均产值8564.5元,工资总额499.56万元,人均3155.78元。农业产值934.59万元,比1959年17.26万元增长53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8.93%,工业产值421.17万元,比1959年5.36万元增长77倍,占总产值的31.1%。
【农业】经历四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即1955年建场至1965年为初步发展,1966年至1976年为缓慢发展,1977年至1987年为持续发展,1988年至1995年为全面发展。1955年粮食作物2092亩,亩产85公斤,总产17.78万公斤。1965年粮食作物播种9520亩,亩产45.27公斤,总产43.1万公斤;油料作物917亩,亩产15公斤,总产1.37万公斤。1975年粮食作物1.75万亩,亩产57.08公斤,总产99.9万公斤;油料播种1184亩,单产27公斤,总产3.19万公斤。1985年粮食9487亩,亩产165.7公斤,总产157.24万公斤;油料面积1431亩,单产45.7公斤,总产6.54万公斤。1995年农作物总播面积2.14万亩,农业总产值934.59万元,占总产值的68.93%;其中粮食面积1.09万亩,平均亩产340公斤,总产370.6万公斤;油料2262亩,亩产129.5公斤,总产29.3万公斤(向日葵2174亩,亩产135公斤);啤酒花1250亩,亩产252公斤,总产31.5万公斤;黑瓜子1925亩,亩产50公斤,总产9.62万公斤;西瓜732亩,亩产2263.7公斤,总产165.7万公斤;甜菜1090亩,平均亩产1629公斤,总产1776吨。
【林业】建场40多年,坚持大搞农田防护林和经济林建设,植树造林以新开荒地、渠路林田配套、林地迹地更新、老林带补栽、四旁植树、营区绿化为重点,以杨树为主,沙枣次之,分区划片,逐年绿化。到1995年全场有苗圃250亩,防护林带48条,7917亩;四旁植树1498亩。经济林建设经历引种试验、初步发展、巩固提高和商品果品基地四个阶段。从1956年引种200株苹果苗,到1995年果园面积达到4294亩,其中苹果430.4亩,梨3586亩,葡萄57.8亩,桃杏69.8亩;果品产量174.6万公斤,产值217.42万元,占农业产值的23.3%。人工林保存面积1.37万亩,森林复盖面积占全场土地总面积的14.20%,占耕地面积的57.5%(折算面积)。
【畜牧业】1955年建场时只有1匹马,7头骡;1974年大牲畜增至550头(匹),羊1421只,猪222口;1995年饲养大牲畜182头(匹),羊2097只,猪368口,鸡3826只,畜牧业产值29.2万元。1955~1982年以公养为主,私养为辅;1983~1995年转为职工家庭养殖。场辖天然草场1.73万亩,主要分布在合黎山南麓至农场排洪渠荒漠滩;舍养饲草饲料主要是农作物秸秆和人工种植饲料。
【农业机械】农业机械总动力,1965年为1154千瓦,1975年为2602.2千瓦,1995年为4588千瓦,农机固定资产原值280.4万元。1995年底,全场实有大中型拖拉机22台,小型拖拉机44台,机引配套农具132台,农田基建机械6台,收获机械6台,场上业机械26台,半机械化农具1346件,畜牧机械8台,排灌机械31台,植保机械5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30台,货运汽车22辆。1995年机耕2.1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0%,机播面积1.83万亩,占总播面积85.51%,机收5426亩。
【农场工业】建场初期,只有土法磨面、制醋、酿酒、榨油、烧砖、采煤、修理、挖石膏等副业生产,1959年工、副业产值仅5.36万元,占总产值的23.7%。经过30多年的努力,农垦工业有了较大发展,到1995年底,场办工业有:老寺酒厂、砖厂、修造厂、综合加工厂,职工198人,工业总产值421.17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1.06%,销售收入963.5万元,税金166.37万元,实现利润71.73万元。其中老寺酒厂1995年厂房面积935.4平方米,年产白酒300吨,黄酒260吨,年产值560万元,固定资产350万元。老寺曲酒于1990年被国家核准为首批“绿色食品”,老寺大曲、老寺特曲、老寺贡酒先后获奖。
【农场商业】始自1964年,设立“张掖农场商店”,下辖场部、头墩、林荫、山羊堡4个门市部,经营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1980年后,相继成立农工商公司(后易名商业供销公司)、兰州公司、综合商店、农机服务公司。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场国营商业逐步发展,营业总额由1985年的79.3万元、利润2.99万元,到1995年营业额增加到1426.2万元,税金3.03万元,利润45.27万元。对外贸易逐年增长,1959年出口猪肉1万公斤,葵花子6万公斤;1962年出口羊毛550公斤;1990~1992年向美国出口啤酒花319.5吨,向德国出口啤酒花90吨;1994~1995年,出口“绿色产品”黑瓜子500吨,苹果梨4万公斤。饮食服务业,建场时在张掖城东大街租房1间,配服务员1名,接待职工进城办事。1993年,在原接待站的基础上,占地3200平方米,建成高标准四层大楼“金龙宾馆”,内设52间客房,服务设施配套。场部还设招待所1处,为会议和对外提供服务。在发展国营商业的同时,农场职工家属还办起个体商业网点8处,从业16人,年营业收入10.8万元,上缴税金1.2万元。
【建筑业】为适应农场基建需要,建场初期建起亦工亦农建筑队,时有40人,专事农田水利、房屋建设。1966年,建筑队增加到12个,职工达2360人,占全场职工总数的71.2%。此后随着基建任务的减少,基建队伍锐减,到1995年,场部只设基建专业队,职工48人,实现产值246.5万元,利润12.92万元,全员劳动率50358元,人均创利润2691.7元。
【公路交通】至1995年,场区公路总长56.3公里,其中主干公路3条,总长20.05公里;支干公路6条,总长25.87公里;队间简易公路4条,总长10.38公里。有各类汽车22辆,主要服务于本场。汽车运输队有车8辆,18人。1994年货运151.4万吨公里,客运1.04万人(次),实现收入60.6万元,利润6.18万元。
【科技工作】进行畜禽改良、蔬菜育苗、瓜果栽培、植树造林、粮油作物培育、农机具试制等方面的试验。1982~1984年试验推广“玉米秆青贮饲料”养牛,产奶量提高,发病率下降,节约饲草费5万多元。1985年将杜洛克瘦肉型公猪与当地母猪进行经济杂交观察,杂交仔猪日增重0.25~0.54公斤,提前半月出栏,杂种猪瘦肉率55.7%。1987~1989年在红沙窝进行5000亩盐碱地低产田改良试验,小麦增产198.9%,亩产257.6公斤。1985年建立苹果梨大苗圃200亩,用“集约化”方法培育,3年后苗株高1.5米以上,干周10厘米以上,分枝4个,成苗24.6万株。1980年引种啤酒花,建成面积1250亩,年生产能力300吨以上的高效生产基地,荣获1988年国家农牧渔业部丰收一等奖。1985~1990年,引进推广各类作物良种1380.8吨,各类果树苗木23万株。农机具试验推广的有:除草施肥机、灭草喷雾器、青饲料打浆机、双滚筒粉碎机、搪瓦机、电瓶卡子、玉米中耕施肥机、灯型玉米脱粒机、打埂机、籽瓜开沟铺膜机及脱粒机、点播机、种子包衣机等10多种。
【文教卫生】1962年创办职工子弟学校(小学),时有空房2间,配校长1名,招收学生25名。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学校规模逐步扩大,教育质量显著提高。到1995年底,设六年制小学2所,全日制中学1所,职业高中班1个,教职员工48人,学生总数达550人。为提高干部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先后选送13名干部和教师到西安交大、新疆八一农学院、西北师大、张掖师专和省地党校、电大等大专院校深造,还有参加函授大学自学考试的8人,培养一批素质较高的管理干部和教学人员。文化设施有影剧院、俱乐部、广播站、电影队、体育场、图书室、档案室、联谊活动室。职工文艺创作活跃,有35篇(幅)文艺作品在地、省和国家级报刊发表,13篇获奖。有图书资料1600册;室藏档案3451卷,1991年晋升为省一级机关档案管理单位。医疗卫生事业逐年发展。建场初期场部设医务室,1名医务人员。今有职工医院1处,医务所2处,医护人员26人;场部医院设门诊部、住院部,各科设备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