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备用网址

图片
公元 月 农历 年 [ 年 ]

《张掖地区志(远古-1995)上卷·第四编 经济(二)》

来源:张掖地方史志办公室日期:2025-03-30

第五章??农垦

第三节??国有农牧场(二)

国营山丹农场

(一)基本情况

1958年1月,甘肃省农林厅批准成立“国营四坝农场”,隶属山丹县管辖。1964年,国营余定农场合并于四坝农场。1974年更名为“甘肃省张掖地区国营山丹农场”。1983年12月,改属省农垦总公司,1984年改名为“甘肃省国营山丹农场”。

(二)自然条件山丹农场辖四坝滩和青羊口分场。据1986年12月《山丹农场土地详查报告》,全场总面积775025亩,其中四坝分场25982亩,青羊口分场515205亩。现有耕地2077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681%;果园277亩,占036%;农田防护林20094亩,占259%;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1773亩,占281%;交通用地1406亩,占181%;水域2769亩,占357%;天然草地260578亩,占3362%;未利用土地214001亩,占2761%;场外占地631亩,占081%。

(三)农场经济及各项事业1995年山丹农场工农业总产值1346.55万元,比1959年的32.9万元增长40倍,比1980年的186.06万元增长6倍多,职工908人,人均产值14829.85元。其中农业产值840.05万元,比1959年的28.25万元增长28倍多,比1980年的87.46万元增长86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239%;工业产值50650万元,比1959年的4.65万元增长108倍,比1980年的98.6万元增长4倍多,占3761%。

【农业】农场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多种经营。1958年,总播种面积3405亩,其中粮食作物3316亩,占总播种的974%,亩产225公斤;试种胡麻、瓜菜89亩。1965年,总播种5649亩,其中粮食作物5449亩,占9646%,亩产225公斤,油料及其他经济作物200亩,占354%。1969年,青羊口大面积开荒,总播种面积增为18055亩,粮食单产5267公斤,总产9510万公斤。1978年以后,大规模开荒造田,平田整地,逐步改善农业基本条件,生产取得较大的发展。到1995年,总播种面积达到20775亩,其中粮食作物(全为大麦)18900亩,亩产33386公斤,总产631万公斤;油料(胡麻、油菜)播种面积530亩,单产12509公斤,总产663万公斤;籽瓜播种576亩,亩产75公斤,总产43万公斤;毛笤子播种769亩,亩产112公斤,总产862万公斤。

【林业】农田防护林有青羊口林带1条,东西走向,长4100米,栽杨树37万余株;四坝滩林带南北走向的11条,长196万米,东西走向的23条,长188万米,合计76万余株;场区南部植树1050亩,林木覆盖率达10%。经济林始建于1976年,建果园3处,计278亩。由于气候冷凉,土薄水缺,长势缓慢,挂果量少而质差。1985年保留果园68亩,1995年亩产果品250公斤,亩收益400元。

【畜牧】山丹农场地处宜牧区,草原面积12万亩,主要放牧点为大青羊口、石井口一线和马莲井、草沟、长沟、三道腰山等18处。1958年建场时养羊1万只,1962年场社分家清退后,存栏4000余只,此后年养畜5000只左右。1958年农牧业总产值1082万元,其中牧业105万元,占973%;1965年农牧业总产值1526万元,其中牧业761万元,占4987%;1978年农牧业总产值593万元,其中牧业1715万元,占2893%;1988年农牧业总产值1764万元,其中牧业3315万元,占1879%;1995年农牧业总产值84005万元,其中牧业41万元,占488%。

【工业】建场初期,开办酿醋、酿酒、榨油、酱油等加工。20世纪60年代以后,农场工业逐步发展,1964年开办王家湾煤矿,翌年迁至石湾子煤矿,1965年建起面粉厂,1978年建起砖厂,1986年建起铁合金厂。工业在全场经济中比重逐年增大,1959年农场总产值329万元,其中工业465万元,占总产值1413%;1980年总产值18606万元,其中工业986万元,占5299%;1995年总产值134655万元,其中工业5064万元,占3761%。

【商业】建场初期只有场部代销店1处,经销职工日常生活用品和有关农副产品。1970年场部成立商业服务社,分场和煤矿均设销售网点,年销售额在30万元以上。1981年在山丹县城东门修建农垦商店,经营商品、饮食、旅社。1995年销售额达110万元,纯盈利55万元。除国营商业外,有职工自办个体商店10处,小吃部3处,理发部2处,从业20人。

【科技】农场科技是紧密围绕生产活动而开展的,由场生产科管理。1958~1963年仅有5名技术干部,1978年增加到35名,1995年为35名,其中大学学历2名,大专12名,中专10名。科技工作主要从事:(一)改进耕作制度。推广机械深翻晒垡、耙地保墒、机械播种。(二)土壤改良。试验推广深翻土壤、秸秆还田、套种绿肥、施用畜肥、合理轮作。(三)肥料施用技术。60~70年代,单纯施用化肥尿素与硝铵,亩施15公斤,粮食单产150公斤左右。1985年后,针对土壤缺磷严重的状况,采用“磷肥突破、氮肥平衡”方法,氮、磷比例提高到1∶075,磷肥作底肥,播种时一次深施;氮肥三分之一作底肥,三分之二作追肥,头轮苗水前条播深施。(四)引进与推广良种。60~70年代以来,先后引种的小麦良种有“阿勃”“甘麦8号”“墨巴65”“66”“陇春9号”“反修1号”“8092—1”等;大麦良种有“莫特44”“黑引瑞”“法瓦维特(匈84)”;青稞良种有“肚里黄”。(五)植物保护。对影响作物生长的“两草一病”(灰条、燕麦草和条纹病),采取秋春土壤处理和药剂拌种防治。

【教育】1958年建场,1969年创办小学,1970年始办初中,1976年增设高中班。场属基层在军垦时期自办托儿所,1975年场部设立幼儿园。至1995年,全场有学校2所,教师36人,学生399人。1990~1991年对职工进行扫盲教育,108名文盲职工全部脱盲。同时鼓励职工自学,通过国家各种考试,83人获得大专文凭,31人取得中专学历。1984~1994年上级拨款和农场补贴教育经费12668万元。

【文体卫生】场部建有工人俱乐部、图书阅览室,每个基层单位都有“职工之家”,组织职工开展经常性的体育活动,不定期地举行比赛。广播电视普及职工各家,场部有电影放映队。医疗机构:1958~1963年设医务室,仅4间房6名医护人员,处理一般常见病;1964~1974年扩建为卫生队,配20名医务工作者,开设门诊、住院部,基本医疗设施俱全;1975~1995年改建为职工医院,占地7338平方米,病床12张,门诊开设化验室、心电图、B超、防疫室、中医、西医、妇幼科等。

【基建投资】建场至1995年,基建投资总额为143753万元,其中:国家拨款560万元;1966~1974年支用城市青年安置费4785万元;拨改贷285万元;国家建设银行技措贷款190万元;1984年以来场内自筹392万元;国拨“两西”资金24万元;小型农田水利费19518万元。上述资金用于开荒造田、老农田改建152万元,占1057%;设备购置87万元,占605%;水利建设3834万元,占2667%;园林建设231万元,占161%;畜牧草原建设308万元,占214%;工副业建设33978万元,占2364%;电力线路建设223万元,占155%;房屋建设38105万元,占2651%;商业建设92万元,占064%;其他89万元,占062%。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中共张掖市委 张掖市人民政府 陇ICP备13000766号-2

甘公网安备 62070202000150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2811617号 网站标识码 620700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