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政办发〔2016〕201号
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张掖市“十三五”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及省属驻张各单位:
《张掖市“十三五”新型城镇化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1月15日
张掖市“十三五”新型城镇化规划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全市经济社会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速推进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阶段。必须深刻认识新型城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和特点,牢牢抓住新型城镇化蕴含的巨大机遇,遵循发展规律,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我市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子。本规划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甘肃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张掖市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方案》、《张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编制,主要明确未来五年全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目标、路径和任务,是指导全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
第一章??发展现状和环境
一、发展现状
城镇化是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城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工业化进程的明显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和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进一步推动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新型城镇化试点顺利推进,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按照规划引领显特色、完善基础扩功能、产业培育增后劲的建设思路,多管齐下,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取得明显成效,示范带动作用显著增强。高台县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城镇化绿色转型的“支撑点”,启动建设了水天一色的大湖湾生态新区。甘州区党寨镇坚持产镇融合发展,全力打造现代农业集聚区和高效生态农业样板区,构建起了“一心三带五区”的产业发展格局。山丹县位奇镇以“美丽乡村”、“四化”示范村、环境整洁示范村和中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为抓手,深入开展“千村美丽、万村整洁”集中改善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城镇空间格局基本形成。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市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2001-2015年全市城镇人口数量、比重呈现“双增加”趋势,尤其是2010年以来城镇化率快速提升,2015年达到42.19%,较2010年的36%提高了6.1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4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共有1个小城市、5个城镇(县城)、35个建制镇,基本形成小城市——城镇——建制镇的三级规模城镇体系和以312国道和连霍高速为主轴、以市政府所在的甘州城区为中心辐射五个县城的“一轴、一心、五片区”城镇发展空间格局。
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人居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市政公用设施实现县城全覆盖,城市道路、供水、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垃圾污水处理、公园绿地、卫生厕所等生态环境设施基本配套,住房水平和人居环境质量稳步提高,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2015年,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8.6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34.82%;全市供水普及率达到100%,城区集中供热占全部采暖建筑面积的72.7%,燃气普及率稳定保持在10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人均道路面积达21.1平方米。
特色优势产业稳步发展,产城融合发展初见成效。玉米制种、高原夏菜、畜禽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稳步发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玉米制种基地、全国粮改饲和草牧业试点、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备用网址畜牧业全产业链试点等一批重大项目先后获批实施。以特色农畜产品加工、矿产品精深加工和新能源为主的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张掖工业园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列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试点示范园区。旅游文化体育医疗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丹霞景区跨入全国百万人次大景区行列,以旅游为引领的第三产业成为推动转型发展最活跃的因素。
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城镇化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持续增强。户籍、教育、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明显加快,行政审批、农业农村、水权、集体林权等方面形成了一批重要改革成果,城乡一体的就业制度正在形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正在建立,土地产权保护制度不断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全市城镇化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城镇化水平低、发展质量不高,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市民化进程滞后;城镇内部形成新的二元结构,制约了市民化质量的提升;城镇体系和布局不尽合理,空间结构呈“小市镇、单中心”,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在数量和质量上不均等,城镇(县城)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城乡之间、县县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仍然存在较大差别;城乡分离和行政区划分割的体制机制制约着资源要素流动与有效配置,阻碍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这些问题和矛盾需要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统筹谋划,着力解决。
二、发展机遇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和10多年西部大开发,我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调整升级步伐加快,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积累,发展潜力加快释放,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十三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将处于机遇叠加、动力转换、多元支撑、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具备加快发展的利好环境,必须准确把握环境条件的深刻变化,应时顺势,遵循规律,推动城镇化进入数量质量并重、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走出一条适合张掖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全面深化改革为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带来了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全面深化改革摆在主要位置,旨在通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确保在体制机制上走出一条可推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201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1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试点地区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出台具体可操作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标准,同时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这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国家重大战略规划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创造了机遇。随着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创新驱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主体功能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举措的深入实施,我市的地缘战略地位也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由内陆地区变为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由国家经济、市场和国防的边缘地区变为经济增长的热点地区,这为全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
良好现实基础为城镇化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条件。近年来我市经济快速增长,为城镇化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物质基础。根据城镇化发展规律,我市仍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从发展趋势来看,国家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创造了条件。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节能环保等新技术的突破应用,以及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为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各地在城镇化方面的改革实践和探索,为创新体制机制积累了经验。
国家级战略平台为城镇化快速发展形成了支撑。近年来,我市相继被列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程试点市、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全国资源再生型城市和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城市,这些国家级战略平台的打造,有利于我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获得国家更多支持,有利于吸引国内外客商来张投资兴业,开创对内对外开放新局面,为促进城镇区域合作与组团联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扩大内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举措来抓,以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为动力,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一个中心(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紧扣五个关键(农业转移人口向哪转、转得出、进得来、落得下、过得好),破解三大难题(城镇化发展方式转变、城镇化发展质量提高、城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六化”建设(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乡建设生态化、产业发展同步化、基础设施体系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改革协同化),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和制度政策供给能力,加速城乡一体化和农民市民化进程,着力打造以高效、包容、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升级版。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着力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创造公平机会、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进城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四化同步,统筹发展。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融合发展,强化城镇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加快推进城乡产业布局调整、资源合理开发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优化布局,集约高效。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实基础和发展潜力,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为依托,以强化城镇间产业分工协作为纽带,以提升城镇综合服务能力和功能互补为重点,优化城镇空间开发布局,科学规划城镇规模,合理控制开发边界,促进小城市和城镇合理分工、协同发展。
坚持生态文明,绿色低碳。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发展全过程,着力推进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减少人为活动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切实维护生态平衡,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模式,逐步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坚持文化传承,彰显特色。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突出特色,彰显文化之魂、山水之秀、建筑之美,打造人文特色浓郁、文化内涵丰富的特色城镇。注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民族风情小镇、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挖掘和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保护城乡文化记忆,丰富城乡文化内涵。
发展目标
积极推进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布局形态,创新城镇化发展模式,完善城镇化体制机制,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和谐宜人、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城镇个性特色鲜明,把我市打造成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城镇可持续发展引领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到2020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71.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5%以上。有序推动农民工及其家属落户城镇,实现近15万乡村人口转移至城市,努力缩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
城镇化格局逐步优化。以主体功能为导向,“一轴一心多点”为主体的城镇化格局基本形成。甘州城区“1+5”城市架构和功能进一步完善,甘临一体化发展初见成效,县城规模结构更加合理,设施配套更加完善,个性特色充分彰显,城镇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更加协调。
城市生活更加和谐宜人。城镇产业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就业创业空间不断拓展,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人居环境更加优美,生活品质明显提升。
发展模式更为科学合理。绿色、低碳、集约、高效的城镇发展模式基本形成,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产城融合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绿色生产和低碳消费日益成为城市生活主流,节能产品和节能建筑广泛应用,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
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使用制度等逐步建立健全,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住房保障、财税金融、就业创业、行政管理、生态环境等制度创新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
表3.1??张掖市新型城镇化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 指??标 | 2015年 | 2020年 |
一 | 城镇化水平 | ||
1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 42.19 | 50以上 |
2 |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37.42 | 45以上 |
3 | 建制镇占全市乡镇比重(%) | 58 | 65 |
二 | 基本公共服务 | ||
4 | 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比例(%) | 95 | ≥ 99% |
5 | 城镇失业人员、农民工、新成长劳动力免费接受基本职业技能培训覆盖率(%) | —— | 95左右 |
6 |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 4.27 | ≥10 |
7 | 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 97 | ≥97% |
8 | 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 98 | ≥98% |
9 | 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 | 20.9 | 25 |
三 | 人民生活 | ||
10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9673 | 29000 |
四 | 基础设施 | ||
11 | 城镇公共供水普及率(%) | 100 | 100 |
12 | 城镇污水处理率(%) | 90.5 | 93 |
13 |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8 | 100 |
14 | 城镇互联网宽带接入普及率(%) | 94.6 | ≥96% |
五 | 资源环境 | ||
15 |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m2) | 167 | 100以内 |
16 | 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 | 0 | 30 |
17 | 城镇建成区绿地率(%) | 33.2 | 38 |
18 | 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比例(%) | 100 | 100 |
19 | 水功能区水质优良率(%) | 93 | 100 |
20 | 国家级园林城市、园林县城、园林城镇个数(个) | 1/0/1 | 1/2/2 |
21 |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街个数(个) | 1 | 5 |
注:1.城镇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棚户区改造等。 2.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国家《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定,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标准为65.0-115.0平方米,新建城市为85.1-105.0平方米。 3.城市空气质量国家标准:在1996年标准基础上,增设了PM2.5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调整了PM10、二氧化碳、铅等浓度限值。 |
第四章??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要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一、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向城镇落户
完善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实行以居民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为基本依据的户口迁移政策,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满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的愿望,力争到2020年实现近15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按照尊重农民意愿、自主选择的原则,根据各类城镇的人口规模、综合承载能力和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以产业发展和就业转移为支撑,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凡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均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放宽大中专毕业生及各类人才落户条件。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可实行先落户、后就业政策,允许本人在固定住所、单位集体户、直系亲属或人才交流中心落户。经组织、人事部门批准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调入我市城镇的工作人员,凭调动手续和任命文件,本人及其配偶、未婚子女、父母等亲属,不受住房和居住时限的限制,可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包括民营企业)引进的各类人才,凭劳动合同、聘任协议、任命文件,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婚子女、父母等亲属,不受住房和居住时限的限制,可在当地申请登记城镇户口。
鼓励失地农民就地登记为城镇居民。积极引导就地、就近城镇化,对失地的“城中村”和“城郊村”农业人口,以及在本地城镇规划区域范围内,因城镇建设需要,集体土地已被征用的农村居民,可就地登记为城镇居民。在尊重农民意愿、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现实需求的基础上,依托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就地就近市民化、就地就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能力
坚持就业创业并举,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外出就业,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落实定额培训补贴等扶持政策,不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能力。
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大“双创”工作力度,深入推进就业创业型城镇建设,建立健全专业化、规范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引导各类资本参与就业创业示范基地、孵化中心建设;落实就业创业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实施就业创业以奖代补制度;完善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创业孵化、融资服务、后续跟踪等创业服务,助推全民就业创业。
强化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加快建设以公共实训基地为龙头,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核心,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主体,特色产业公共实训基地和行业企业实训基地为补充的职业培训、实训体系。鼓励和引导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大力培养紧缺型技能人才;鼓励企业建立职工岗位培训制度,结合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要求开展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依托大中型企业、行业研发中心、河西学院、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载体搭建高技能人才研修平台。
加大就业信息监测力度。建立健全就业失业登记、动态监测和预警等机制,进一步提高就业失业调控水平。加强就业信息监测和农民工进城工作的动态监测,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测,及时掌握用工需求和求职动态,及时发布紧缺职业工种和优先扶持产业工种目录,增强对市场的调节能力。
加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构建覆盖全市、直达乡村(社区)的城乡一体化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和制度化。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立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信息系统,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免费、均等、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坚持“管办分离、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原则,整体推进人力资源市场体制改革;开展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场所)星级评估,不断完善软硬件建设。
三、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按照保障基本、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向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保障、社会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
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权利。将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全部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扩充教育资源,将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纳入当地普惠性学前教育,确保随迁子女按照就近原则在输入地公办学校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健全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学籍转接提供便捷服务。所有高中应逐步面向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开放招生,农业转移人口集中且高中资源较为紧缺的县(区)应积极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实现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平等享有参加中考、高考的权利。
改善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医疗卫生条件。根据常住人口合理配置城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新增医疗卫生资源向城镇社区倾斜。将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按国家规定免费提供健康教育、妇幼保健、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控、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农民工聚居地疾病监测、疫情处理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完善医疗救助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纳入当地医疗救助范围。
拓宽农业转移人口城镇住房保障渠道。采取分类保障办法,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和住房公积金制度,通过廉租房、公租房、租赁补贴等多种形式改善农业转移人口居住条件。农民工集中的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可以建设成套型和宿舍型公共租赁住房,农民工数量较多的企业可按规定建设农民工集体宿舍。扩大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具有稳定就业的进城务工人员连续缴存住房公积金1年以上,可以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综合运用投资补助、财政贴息、税费优惠等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对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按规定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审慎探索由集体经济组织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公共租赁住房。
扩大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覆盖面。以扩大农民工社会保障覆盖面为重点,依法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范围,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贯彻落实《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研究制定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实施细则。鼓励灵活就业农民工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允许灵活就业农民工按照当地参保办法,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强化企业缴费责任,尽快实现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制度全覆盖,建设市级集中的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信息系统,支持跨区域社会保障业务办理。将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推进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衔接合作,开办各类补充性养老、医疗、健康保险,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多元化参保需求。
四、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
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合理分担成本,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成本共担、协同推进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
加快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合理测算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和转移支付标准,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建立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政府主要承担义务教育、劳动就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以及市政设施等方面的公共成本;企业要加大技能培训投入,依法为建立劳动关系的农业转移人口缴纳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费用;农业转移人口依法缴纳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费,积极参加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
合理界定各级政府职责。市人民政府制定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总体安排和配套政策,提供政策支持和财政保障。县(区)人民政府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直接责任主体,制定实施辖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具体方案和实施细则,确定落户标准和工作时序,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承担相应财政支出。对吸纳较多农业转移人口的县(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
分步推进转移人口市民化。按照先存量、后增量,先本地、后外地,先市内、后市外,先失地农业人口、后其他农业人口,先进城务工人员及子女、后投靠亲友的顺序,有序推进各类群体转为城镇居民。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市民化工作运行机制,在全面推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优先解决本地失地农民市民化待遇问题;积极稳妥推进异地务工人员本地长成子女市民化;对不愿意放弃农村各项权益的本地进城农村居民和异地转入常住人口,按常住人口管理并让其平等享有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
建立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推进农业人口转移与财政支持、用地指标双挂钩,充分考虑农业转移人口保障性住房、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完善相关转移支付分配办法,对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多的城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探索建立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数量挂钩机制,对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加大用地支持力度。
第五章??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紧紧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机遇,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坚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在强化协调中拓展发展空间,在缩小差距中彰显和谐包容,在推进均衡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构建点、轴、线、面相衔接的城镇体系,走内涵提升和外延拓展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一、构建城镇空间布局体系
按照优势互补、协同发展要求,依托市域交通主网架,围绕“山—水—城”生态人文特色,优化城镇化发展空间布局,形成中心城市、县城、建制镇梯度有序的城镇等级结构,推进形成以312国道和连霍高速为主轴线、以甘临一体化城市为核心、四县城和重点建制镇为支撑的“一轴一心多点”城镇空间布局,将张掖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河西走廊经济区枢纽城市。
“一轴”:是以连霍高速公路、312国道和兰新铁路为主轴线,对内串起高台县、临泽县、甘州区、山丹县主要城镇,对外连接兰州、西安、上海、乌鲁木齐等大城市,形成东西向的城镇发展走廊。
“一心”:指以甘临一体化城镇群为核心。依托现有城市基础,规划建设以甘州滨河新区以西至临泽工业园区以东、国道312线以南至省道213线以北为主要区域的产城融合区,科学界定功能区划,优化产业开发布局,完善社会功能,增强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实现甘州、临泽对接互动、共同发力,加快甘临一体化进程。
“多点”:是指山丹、民乐、肃南、高台四县城及高台县南华镇、山丹县位奇镇、民乐县六坝镇等12个国列重点建制镇为辐射节点,依托交通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历史文化、生态条件和区位优势,坚持小城镇发展与培育产业和促进就业紧密结合,突出自然生态特色、民族人文特色、历史文化特色、优势产业特色、城镇风貌特色,实现群落式布局、节点式推进、特色化发展。
二、加强城镇空间发展引导
按照我市自然条件和城镇发育特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张掖中心城区为重点、县域中心城镇为依托,以特色小城镇为重要节点,构建定位准确、各具特色、支撑有力、错位发展的城镇空间格局。
(一)打造甘临一体化中心城市
甘临一体化中心城市:围绕建设丝绸之路西部国家创新型城市和河西走廊综合枢纽城市,以甘州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依托,以滨河新区和丹霞大景区建设为带动,加快推进甘临产城融合区建设。临泽县在着力提升国家园林县城建设水平的同时,依托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通用航空机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博览城建设,谋划实施红西路军倪家营战役、梨园口战场实景塑造等红色文化传承基地和现代种业文化展示等,向东拓展城市空间,着力打造集文化体验、旅游观光、生态景观、综合服务保障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城市拓展区。甘州区在按照“历史文化名城、生态湿地之城、区域经济中心、游客集散中心”的城市发展定位,着力构建以老城区为中心,带动循环经济工业园、国家湿地公园、滨河新区、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国家沙漠体育公园为辐射节点的“1+5”生态城市框架的同时,按照产城融合发展的思路,以黑水国遗址保护开发利用、现代农业展示与观光、“三元双向”农业循环产业链打造为重点,向西拓展城市空间,推动以产带城、产城融合、一体发展,努力把甘州滨河新区以西至临泽工业园区以东、国道312线以南至省道213线以北区域打造成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的样板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验区、旅游综合服务保障区、新兴产业孕育孵化的承接区和“三元双向”农业循环模式展示区,培育形成全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二)推动县域中心城镇特色化发展
合理确定县城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明确界定县城规模、发展模式、开发强度和建设时序,高品质、高标准建设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基础设施,个性化打造、特色化发展,不断增强县城的区域辐射和带动作用。
高台县:以开展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契机,巩固国家园林县城成果,在围绕“三纵四横”水系景观带建设,彰显黑河湿地风韵和滨水城市特色的同时,以建设“大高台”、打造河西走廊支点城市为目标,不断推进城市空间向南拓展,把南华镇和南华工业园作为产城融合发展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设施,增强综合服务功能,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发展。以现有优势主导产业为重点,加强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建设,进一步增强主导产业支撑新区发展的能力。严格规划管理,全面推动“多规合一”落地实施,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提高土地等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努力把高台打造成塞上水乡、宜居家园和全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样板。
山丹县:突出大佛寺、艾黎文化、汉明长城、皇家马场等特色文化优势,增加城市文化元素,打造文化县城。把城西新区建设与张掖国际物流园建设融为一体,完善服务功能,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张掖国际物流园区,使之成为河西走廊乃至西北地区综合物流中心,促进城市向西拓展。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煤炭资源清洁利用、食用菌种植加工、肉羊养殖加工等绿色工业,改造提高铁合金等传统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努力把山丹打造成现代物流和绿色工业协调发展的样板区。
民乐县:民乐县充分发挥高原生态特色优势,以城北新区建设和民乐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为重点,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扩大城市规模,着力构建人居环境优美、生态产业兴旺、旅游文化繁荣、人民生活幸福的高原生态城市。县城着力打造“一城两区两轴”城镇架构,采取南控、北扩、东拓、西治、中调措施,促进城市用地集约高效;精心打造扁都口、海潮湖自然人文旅游景区,美化城市形态。民乐工业园区与六坝镇建设整体规划、统筹推进,以工业园区为带动,以主导产业为支撑,打造聚集产业、人才、资金、人口的“洼地”,形成民乐县乃至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型样板城镇。
肃南县:立足“山水肃南、裕固家园”的主体定位,突出彰显山水特色和裕固文化,以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为带动,以打造提升裕固风情走廊为纽带,以皇城、白银、康乐、县城、祁丰为节点,加强与山丹马场、民乐扁都口等景区景点的联合,穿点成线,点线面结合,带状发展,加快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精心打造依山傍水、小巧玲珑、裕固风情的山水小城和中国裕固族风情展示地。
(三)加快国列重点建制镇持续发展
以甘州区沙井镇、甘浚镇,临泽县沙河镇、新华镇,高台县城关镇、南华镇,山丹县清泉镇、位奇镇,民乐县洪水镇、六坝镇,肃南县红湾寺镇、皇城镇等12个国列重点建制镇为突破口,加快培育城郊辐射型、休闲体验型、工业带动型等特色小城镇,打造一批产业新镇、旅游名镇、生态大镇、科技强镇、商贸重镇,提升重点建制镇生产要素集聚功能,引导产业和人口集中、集聚、集约发展,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发展格局。
三、提升城市经营管理水平
顺应城镇社会结构变化新趋势,推进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加强和创新城镇市场化管理,提高城镇管理科学化水平。
深入推进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城镇社会治理体制。健全管理机构,完善法规和标准体系,理顺执法体制,推进综合执法,实现城市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网络化。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按照科学规划、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综合考虑城镇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多种因素,强化城镇管理执法体制的公开性和强制性。
强化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划和管控。加强对城镇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合理确定城镇建设的空间形态和功能结构,加强城镇设计,塑造不同时代特征和区域多样的城镇风貌,留住城市特有的“基因”,走“以人为本、城乡统筹、产城融合、节约集约、文化彰显、生态宜居”的张掖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切实改变“千城一面、万楼一貌”的局面。
创新城市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推行PPP模式,加大公共服务供给,鼓励社会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产权转让、入股、拍卖、使用权出让、经营权转让等多种方式,跨地区、跨行业参与我市城镇道路、停车场、供水、排水、供气、供热、公共客运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环卫保洁等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经营,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让专业化机构保洁管理城市,并与智慧城市结合起来共同强化城市管理。
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按照环境优先、统一规划、协调推进、集约紧凑、疏密有致的原则,优化城镇空间结构,统筹中心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棚户区改造,提高城镇空间利用效率,改善城镇人居环境。
严格规范新城新区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开发建设城市新区,划定城市开发边界,防止城市边界无序蔓延。科学预测人口发展规模,提高人口密度。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严格控制新城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建设标准过度超前。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在集聚产业的同时有效集聚人口,防止新城新区空心化。
优先保障产业园区用地指标。建立园区土地储备制度,探索园区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制度。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加大对闲置土地、空闲土地、低效用地的清理力度,定期对闲置土地进行清理,对闲置二年以上的依法予以收回。对于园区引进符合产业定位的重大投资项目的用地指标,应重点予以保障。
快速推进城市综合体建设。以“空间集约、要素集聚”为重点,促进资本、技术、产业和人才等高端要素集聚,加强中心城区功能区块产业整合,加快推进营销、制造、物流、金融等“四位一体”的总部经济体系建设模式,建设专业化的城市综合体,进一步提升城市的集散、创新、生产、管理、居住五大功能。
专栏1:城市综合体建设工程 |
1.滨河新区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 建设滨河新区浙商商住广场、新达广场、万禾财富广场、世贸大厦城市综合体愿景国际生态城、金硕广场、万达广场、高铁站前国芳城市综合体等金融商业项目。 2.张掖市愿景商贸城 建设国际会展中心、商贸博览中心、商业广场、交易中心、商务大厦等。 3.张掖市红星美凯龙城市商业综合体 建设集商住、购物、娱乐消费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4.新张掖国际商贸城 建设集商贸、办公、休闲等具备城市功能的综合体。 |
合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从市域层面进行统筹,全面推进城市地下空间专项规划编制。深入研究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做好发展预测,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建设时序、实施步骤、保障措施等提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创新地下空间投资建设模式,制定地下空间开发建设优惠政策,对主要满足公共服务的地下设施,应当在政府宏观指导下积极引入市场机制,以经济效益为先,兼顾社会、环境效益和防灾减灾要求。
第六章??推进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力争到2020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71.4万人左右,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一、建设城乡统一要素市场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自由流动,均衡配置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源,逐步形成以城带乡发展机制,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市场化改革,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继续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探索将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和非农建设补充耕地指标纳入有形市场,促使土地利用指标从无偿计划分配到政府政策调控和有偿市场配置相结合,借鉴先进地区的相关做法,建立具有张掖特色的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完善以就业准入、登记管理、就业服务、技能培训、社会保险和政策扶持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先进农业技术推广的激励和利益分享机制。鼓励企业和行业协会开办职工学校、农民工学校,扩大在岗职业培训。以大型企业为依托,培育扶持一批农村劳动力骨干培训基地,打造劳务品牌。
创新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市场。统筹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作用,支持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设立面向“三农”的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保障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和农村,鼓励和规范农民合作社内部开展资金互助合作。加快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和经营组织形式创新,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和风险准备金制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引导更多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投向农业农村。
二、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从城市向农村地区延伸,使农村社区居民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水平大致相当的服务。
统筹城乡教育公平有效供给。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欠发达地区标准化学校的覆盖率。加强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强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对口交流支援制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化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统筹推进县域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健全乡镇卫生院、村(社区)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与二、三级医院协作转诊服务机制。继续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升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可靠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完善农村养老和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加大农村敬老院建设和改造力度,建设以收养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为主的大中型综合性老年养护设施。2020年,养老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农村,日间照料中心覆盖半数以上的农村新型社区。完善以低保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城乡社会救助统筹发展。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
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规范提升、村文化大院覆盖、农村文体小广场建设、乡村文艺骨干培训和城乡基层数字文化服务等文体工程建设,构建农村现代公共文化体系,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整合农村文化资源,提高文化设施利用效率。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开展优秀村文化大院、社区文化中心评选。组织社区文化、村镇文化、家庭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向农村居民提供公益文化服务。
三、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切实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乡基础设施管理水平,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实现新型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
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加快完善城乡客运网络,优化农村客运设施布局,引导城市公共交通向乡村地区延伸,推进城乡间客运线路公交化改造。以优化现有公交线网为重点,结合近期城乡道路建设项目,加快公共交通系统的建设,达到提速、减少运行时间的目的,促进城乡间联系。增加公交线路,满足规划农村居民点出行要求,保证出行1000米内有城乡公交站点,城乡公交保证到达社区中心、到达各镇、到达中心城地区。加大各镇街站点建设力度,提高候车舒适度。
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完善以新型城镇为中心,覆盖乡镇、农村新型社区的公路网络,提高农村公路网络通达性,到2020年,实现中心村等级公路全覆盖。镇级骨干路按照三级公路标准建设改造。交通、公路部门应修缮各社区之间、各镇街之间道路,将所有道路等级提高到四级以上,保证城乡公交的交汇车及线路覆盖。结合农村社区化发展的总体布局,以农村客运公交化改造为主要方式,通过统筹城乡客运规划,站点建设和线网布局,构筑起四通八达、舒适便捷的城乡公交一体化新格局。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推进城乡公用设施现代化。按照“统一规划、适度超前、合理布局、整体推进”的原则,统筹城乡电力、交通、能源、水利、燃气热力、通信、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我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建设稳定通畅的供排水系统、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体系、高速安全的信息网络系统、高效安全的防灾减灾系统以及与城市发展相协调的环境保护系统,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供电一体化、城乡能源供应一体化、城乡邮政通信一体化、城乡污水和垃圾处理一体化。
四、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强化“千村美丽”示范村建设,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和生态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大力推进“千村美丽”示范村建设。突出规划的先导和牵引作用,细化生产、生活、服务等功能区块定位,合理安排农村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农田保护等空间布局。加强农业生态治理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千村美丽、万村整洁、水路房全覆盖”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乡村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庄建设,争取省列“千村美丽”示范村60个,完成30个市级和60个县(区)级“千村美丽”示范村建设。
加快推进美丽乡村标准社区建设。进一步丰富拓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和实现途径,围绕公共服务便利、村容村貌洁美、田园风光怡人、生活富裕和谐等方面,坚持“十好”创建目标,搭建“十个”服务平台,打造“五型”精品社区,着力推进“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街院净化、用能清洁化、用水洁净自来化、农产品无公害化、社会服务便利化、信息网络入户化、村民言行文明化、村内管理民主化”的“十化”美丽乡村建设。
专栏2:美丽乡村标准社区建设 |
1.“十好”创建目标 组织健全班子好、设施完善基础好、民主自治管理好、公共事业保障好、社会治安秩序好、乡风文明风气好、思想健康道德好、尊法学法守法好、环境整洁卫生好、经济发展服务好。 2.“十个”服务平台 便民服务大厅、党群活动室、社会治理工作站、农业社会化服务站、司法行政(调解)室、文化服务站、医疗卫生服务所、小学幼儿园、社区便民超市、老年人互助幸福院。 3.“五型”精品社区 社会服务型社区、产业带动型社区、文化道德型社区、融合集聚型社区、创新引领型社区。 |
第七章 增强城镇产业支撑和综合服务能力
积极转变城镇发展方式,建设产业支撑能力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高、生态环境和生活空间和谐宜居、富有特色并充满活力的现代城镇。
一、增强城镇产业支撑
立足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低碳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城市经济,探索服务经济新模式,不断优化提升城乡产业结构,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一)优化城镇产业布局与结构
围绕构建城镇化战略布局,坚持产业高端化、集群化、智能化、低碳化、国际化发展方向,率先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促进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突出蓝色经济引领作用,大力发展战略性主导产业,加快推动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县城、省级综合改革发展试点镇和特色乡镇聚集,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协调推进城镇和产业共同发展。中心城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现代物流、金融商贸和科技信息服务业,培育健康医疗、教育、文化娱乐、都市休闲旅游等社会服务业;其他县(区)城区培育特色商贸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各级城镇围绕居民消费的多样化趋势,培育面向城乡的文化与休闲旅游、都市休闲产业。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全产业链打造取得明显成效,循环农业模式和绿色有机品牌优势基本形成。工业经济实力实现重大突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工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显著提高。产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比重大幅提升,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非公经济比重达到65%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32:50,二、三产比重稳步提升。
培育发展县域优势产业。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全面推进“一县一优势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特色突出、县域互补、协作发展、整体优化”。围绕特色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以食品工业为主导的农畜产品加工业;依托祁连山及周边省区优势矿产资源,大力发展以煤炭冶金为主导的矿产品加工业;融入河西新能源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以风光水电为主导的新能源产业;立足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以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专栏3:“一县一优势产业”规划 |
|
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广泛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以提升产品档次、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高起点、大规模、超常规改造提升农畜产品加工、采矿冶炼、现代高载能、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推进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技术升级和结构优化,发展附加值高和就业容量大的制造业等都市型工业,有效推动人才、技术和资本向城镇流动。
(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依托特色种植养殖基地,以现代农(牧)业园区为发展载体,坚持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拓展农业,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融合发展。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形成市场带动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动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加快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加工标准化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积极推广生态农业生产技术、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和农林牧结合技术,加快推进以种植业、养殖业、菌业为循环链条的“三元双向”农业循环模式。着力推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四化”进程。
培育特色农业产业类型。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加快建设祁连山浅山区特色农牧业和走廊绿洲现代农业两大产业带,推进空间区块优势和产业比较优势相互叠加。实施“四个百万”工程,提升玉米制种、畜禽养殖、高原夏菜三大主导产业层次,加快发展马铃薯、中药材、食用菌、特色林果等区域特色产业。深入开展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试点,建设优质肉牛、肉羊、商品猪、蛋肉鸡四大优势生产区,建立完善饲草料基地、标准化养殖、良种繁育、加工营销、安全保障、科技支撑、产业信息、草原生态保护八大体系,整体提升畜禽养殖业水平。
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实现农业小生产与农业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营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专业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乡镇和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免疫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发展多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开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试点。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
专栏4:现代农业建设工程 |
1.打造两大产业带 打造祁连山浅山区特色农牧业产业带和走廊绿洲现代农业产业带。祁连山浅山区特色农牧业产业带重点发展马铃薯、中药材、食用菌、杂交油菜、细毛羊、牦牛等特色优势产业,走以“小、杂、特”为特征的农牧业转型发展之路;走廊绿洲现代农业产业带重点发展玉米制种、高原夏菜、畜禽养殖、特色林果等特色优势产业,走以“高、精、尖”为特征的高效节水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2.实施“四个百万”工程 建设百万亩国家玉米制种基地、百万亩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百万亩优质牧草基地、百万头肉牛养殖基地。 3.建立农业产业化体系 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到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达到250万亩以上,优势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350万亩以上,农作物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360万亩以上,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达到100万亩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50个以上,培育农业行业领军企业5家、主板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上市企业2家。培育示范性合作社1100个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500个以上。新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60个以上,“三品一标”农畜产品占到生产总量的50%以上;争创8-10个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建成15个国家级、省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区。 |
(三)大力发展低碳工业
以“转方式、调结构、提速度、上台阶”为主线,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目标,牢固树立“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群化”的发展理念,大力发展低碳工业。
推进产业园区改造升级。支持综合竞争力较强的省级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符合条件的园区扩区调区;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发展非农特色产业园区,延伸产业链,形成特色主导产业集群或专业园区。推动园区发展由低成本“要素拉动”向高技术“创新驱动”转变,积极争创“园区制造”与“园区创造”双重优势;推动园区建设由“单一工业制造园区”向“多功能综合性区域”转变,努力实现“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双向目标。
促进产业向园区聚集。按照“布局合理、产业集聚、项目集中、用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靠近,带动产业要素向园区聚集。依托园区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基础、承接产业转移要求等发展条件,科学进行园区产业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加强联合,分工协作,协调发展,提高全市产业园区的整体竞争力。
提升产业园区综合功能。加快产业园区研发设计、试验验证、检测检验、公共性技术转化、两化融合、质量控制、技术认证、信息基础设施、设备共享、节能环保以及投资融资、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和长效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园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增强产业园区核心竞争力。
专栏5:生态工业建设工程 |
1.新能源产业 重点打造“3+2”新能源基地(甘州区南滩、高台县高崖子滩、山丹县东乐北滩3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和高台盐池滩、甘州区平山湖2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统筹推进山丹绣花庙、临泽扎尔墩滩、肃南明花乡、高台县碱洼滩分散式风电、光电建设。充分利用甘州、临泽、高台等县区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加快生物质能发电、沼气发电等项目建设,推进绿色能源县建设。 |
2.新材料为主体的矿产品加工业 以钨钼资源开发为重点,加快推进钼矿采选、钨尾矿处理、特种钨粉及钨硬质合金等项目建设,扩大钨钼产品规模,延伸钨钼精深加工产业链。大力发展环保型现代高载能产业,着眼于电力就地消纳,加快建设花草滩100万吨现代高载能园区和甘州聚鑫达80万吨锰铁、临泽华兴特种铁合金、20万吨铸铁管生产线项目。以民乐锦世化工、富源化工公司为重点,发展化工铬盐、硫化碱、碳酸锶及金属锶、氧化锶、铝镁合金、锶镁合金等产品。积极推进非金属矿深度开发,加快民乐鑫泰公司30万吨电石、珠峰公司高纯氧化镁、华兴公司100万吨石棉、汇集环境公司500万吨凹凸棒项目建设,推进凹凸棒、盐硝等非金属矿开发。依托卓达集团、欧塑集团、龙翔环保建材等企业,加快1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材料、100万平方米断桥隔热门窗型材生产线、100万平方米人造石板材系列产品等项目建设,提高新型建材生产能力。 3.农产品精深加工为支撑的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业 打造畜产品、菌食品及优质特色饮料加工产业链,大力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和精深加工,建成西北最大的食用菌产业化基地;建设马铃薯全粉生产线及方便、休闲食用加工等项目,打造特色方便食品加工产业链;依托天润汇丰、甘绿蔬菜、银河集团、宏丰公司等加工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出口脱水蔬菜品质,打造蔬菜精深加工产业链。加快建设粪污无害化处理和秸秆饲料加工项目。 4.战略性新兴产业 ①生物医药。重点发展玉米淀粉制药用淀粉、医药中间体、生物保健品、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②先进装备制造。重点建设航空设备制造项目及配套项目、光伏电池制造和组件安装项目,培育壮大节水管材、喷灌机械和节水器械制造业,大力引进发展装备制造和加工制造业。③新型煤化工。加快煤炭清洁生产转化利用,建设煤气化产业链和煤焦化产业链。④环保节能产业。推进污水、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开发建设节能环保建材、生物有机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秸秆发电、沼气发电、生物膜降解等技术和项目,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餐厨废弃物、建筑废弃物等循环利用。 |
(四)快速推进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咨询和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工农业生产互动发展,服务业发展与农业人口转移同步实现。强化中心城市服务业集聚辐射功能,提升县域服务业发展水平,引导村镇服务业加快发展。
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产业。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为方向,以工业、农业、服务业有机融合为目标,以研发设计、信息、物流、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打造以一核心(甘州区)、五县城(山丹、民乐、临泽、高台、肃南)、两园区(物流、工业)为支撑节点的服务集聚区。推进国际物流、绿洲现代物流、铁路物流、航空物流等物流园区和各类配送中心建设,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物流枢纽,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加速集散。立足区域功能定位,发展一批生产资料类、生活资料类、农畜产品类、建筑装饰类、机动车辆类专业市场,建设一批大中型商业网点和特色商业街区,形成布局合理、衔接顺畅、功能完善、高效便捷的现代物流体系。
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适应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新需求,面向城乡居民生活,大力发展餐饮、娱乐、家政、物业、健康养老等服务业,拓展服务领域,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完善和优化城乡综合超市、购物中心、批发市场等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鼓励和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推进养老服务与医疗、家政、保险等相关领域互动发展,推进“互联网+智慧养老”。
专栏6:现代服务业建设工程 |
1.市场 重点建设绿洲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嘉禾玉米种子暨农产品交易市场、临泽三农大市场、高台千禧集贸市场、山丹县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民乐县集华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农产品交易市场,甘州区绿洲物流园区汽车交易市场、甘州区二手车交易市场及甘州、临泽、高台、山丹、民乐5个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交易市场(中心)。 2.配送中心及冷链物流 重点建设新乐、金山、博源等6个城市配送中心及嘉禾10万吨、绿涵20万吨、发年10万吨、 |
嘉宏2.5万吨等冷链物流项目。 3.商贸中心 建设商贸物流中心、西部国际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反季节蔬菜供应中心。建设甘州区愿景商贸城、新张掖商贸城二期、甘州区粮油主食产业园、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建设万达、碧桂园、红星美凯龙、新达、西客站等一批区域商务中心。实施高原夏菜外销项目,组建霍尔果斯市西航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 4.现代物流园区 建设国际物流园区、甘州区绿洲物流园区、铁路物流园区、航空物流园区等现代物流园。 |
(五)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强化产城融合,统筹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大型居住区与新城建设,实现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从统筹规划入手,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将各类园区纳入城镇统一规划,打造一批城镇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产业示范园区,逐步形成城区以第三产业、工业园区以第二产业、城镇外围以城郊型现代农业为主,由内向外的“三二一”产业布局。
形成产城融合发展的支撑作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功能拓展紧密结合,突出新型工业化建设导向,大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智慧社区、智慧园区、智慧城市建设,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对城市经济支撑、城市功能提升和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的先导作用,进一步促进智慧城市对产城融合发展的支撑作用。
积极倡导“多县一园”发展模式。引导城市新区综合功能开发,实现以产促城、依城兴产、产城互动,以5个工业园区和8个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推进产业经济的区域重组,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资源类产业循环利用工业基地、转移承接产业园区、区域性物流产业园区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加快园区转型升级,积极倡导“多县一园”发展模式,实现产城联动发展。
专栏7:“多县一园”建设模式 |
打破行政区划的制约,以“多县一园”的模式建设核心产业园,从市(区)一级层面统筹推进核心产业园的管理与开发,并将土地、环保排放指标等资源适当向园区倾斜。加快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和物流园区建设。争取把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民乐生态工业园区打造成为产值千亿元开发区,形成以千亿元园区为主体,带动其他园区共同发展的空间格局,争取将肃南祁青工业园区列入省级工业园区。提升张掖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甘州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引领带动作用,并将临泽县打造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山丹县和高台县打造成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建设张掖国际物流园区、张掖绿洲现代物流园区、张掖铁路物流园区、航空物流园区和各类优势产业园区。 |
推动城乡服务业共同发展。着力提高城镇服务业比重,强化服务业重点地段、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四大载体”支撑,积极发展现代商贸、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物流配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以服务业推动城镇发展扩容提质;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增强城镇经济活力;鼓励中心城区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不断增强城市现代服务业向广大农村辐射能力,协调推进城市服务业和农村服务业共同发展。
二、提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积极转变城镇发展方式,统筹城乡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安全高效便利的生活服务和市政公用设施网络体系。
(一)加快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国家“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和甘肃省“3341”项目工程、“1236”扶贫攻坚行动、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6873”交通突破行动等重大战略部署,结合我市居中四向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我市作为国家179个交通枢纽城市的功能,以打造区域性立体交通枢纽为目标,完善路网结构,提升通畅能力,逐步形成城乡、区域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充分发挥国家公路交通枢纽城市功能,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农村客运网络和正点高效的城乡公交系统,合理配备客、货运站场和物流体系,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统筹谋划甘临产城融合区交通设施建设,促进两县(区)功能互补和联动发展。着力推进互联网+交通发展,加快智能公交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旅游客运,新建市客运中心站、综合客运枢纽站和高台、丹霞旅游景区、山丹新城区等5个客运站(场)及5县(区)公交站、滨河新区等3个公交枢纽站,形成集公路、铁路、民航、城市公交、出租车等多种运输方式中转换乘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和与城乡规模、人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乡客运一体化运输体系。
专栏8: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工程 |
1.铁路通道 协调推进兰州—张掖铁路三四线张掖段建设,实现五县区通高速铁路。加强与内蒙古阿拉善盟两市盟政府之间合作,共同争取将张掖至阿右旗至乌海铁路列入国家铁路网规划建设,开辟西北至华北区际客运新通道。加快推进张掖铁路物流中心、张掖铁路旅游基地等项目建设。推进境内既有兰新铁路扩能改造,提升张掖货运吞吐能力。把张掖打造成为河西走廊地区重要铁路枢纽城市、国家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 2.公路通道 全力构筑“四横九纵十三联”公路网主骨架,大力推进高速公路、国省道、农村公路、旅游景区连接公路建设,到2020年,建设公路里程555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62公里,国省道1129公里,农村公路316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乡镇通国省道,村村通沥青(水泥)路,4A级旅游景区和市级以上重点产业园区实现二级以上公路通达。重点实施G0611张掖-汶川高速张掖至扁都口(甘青界)段,G213策克-磨憨公路肃南至祁连段,G312绣花庙至山丹西、甘州至临泽一级公路, |
S18张掖—肃南县高速公路、S301九条岭-瓜州公路张掖段、G30高速临泽西入口改建工程、G312线甘州过境段改造和“甘平公路”等公路项目。着力推进“综合交通、民生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建设,全面实现“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建设总目标。充分发挥张掖居中四向的区位优势,提高河西走廊南北向交通通达能力,提升东西向道路的通行能力,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和张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3.航空通道 实施张掖机场扩建工程,重点对飞行区跑道、停机坪、航站区的航站楼及附属工程进行改造,全面提升机场保障能力。加快推进通用航空产业园的规划建设,打造生产制造集中、产业链条完整、创新能力较强的航空产业基地。以低空旅游、飞行培训、应急救援、农牧业作业等为重点,建成六县区和山丹马场二类以上通用航空机场、市级医院和重点景区三类通用航空机场,到2020年,实现县县有通用航空机场的发展目标。积极构建河西走廊城市带通用航空机场群,促进旅游业和航空体育运动的发展,使我市成为丝绸之路上通用航空综合服务保障的重要节点、世界滑翔运动胜地。 |
(二)加强城镇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安全高效便利的生活服务和市政公用设施网络体系,提升城镇道路、给排水、供热供气、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推进县(区)人防疏散基地建设。试点推进城市新区和新建主干道路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积极发展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加快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配套建设停车场和充电桩。加强黑河、大沙河、山丹河、隆畅河、洪水河等城市水系保护和管理,强化城市蓝线保护,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建成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加快城镇集中供热和燃气利用工程建设,市区(含滨河新区)全面实现、县城基本实现集中供热供燃气,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任务。加大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切实提高城镇垃圾的再生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水平。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服务范围向周边乡镇村庄、景区景点延伸,以城带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专栏9:城镇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
1.供水 实施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中心、滨河新区三水厂扩容、临泽县城市新建水源地建设、高台县第二水厂建设、山丹县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民乐县城区供水扩建二期、肃南县应急水源建设、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供排水管道、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产品产业园供水厂及供水管网等供水工程。 2.电力 实施输变电和增容改造“1569”工程,新建1座750千伏变电站,打通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5条外送通道,新建和改造6座330千伏变电站,新建9座110千伏变电站。同时,扩建110千伏变电站4座,新建、改造110千伏线路20条。加快滨河新区和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电网建设,完善配套城市电网。 3.供热 实施市区集中供热老旧管网改造、临泽县城区集中供热扩建、高台县集中供热、山丹县城区集中供热二期、民乐县城区集中供热老旧管网改建、肃南县城区集中供热老旧管网改造、甘州城市管廊带建设和滨河新区热力工程等10项集中供热工程,改扩建供热管网543公里,新建热源厂1座,新改建换热站、供热站35座。 4.供气 实施市区天然气利用工程、滨河新区天然气工程、临泽县天然气管网工程、高台县城区供暖备用气源站、山丹县城市天然气利用工程L-CNG加气站、高台县城市气化工程、肃南县城区天然气利用工程等燃气利用工程。 5.污水处理 实施市区市污水处理厂一期提标技改、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黑河北侧工业生活污水处理、临泽县城区生活污水再生利用、高台县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山丹县城区污水收集管网、重点集镇和旅游景区污水处理、临泽县第二污水处理厂、肃南县桦树湾排污管道、肃南县县城污水处理厂扩建项目等污水收集处理工程。 6.垃圾处理 实施临泽县垃圾填埋场扩容及民乐县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建设、垃圾收集处理设施、肃南县县城垃圾综合处理场建设项目等垃圾处理工程。 7.信息基础设施 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国家智慧城市,优化完善骨干网、城域网和移动通信网,建设张掖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推进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宽带骨干网4G基站建设,加快城域网升级改造,提高三网融合多业务承载能力,建成全光网城市和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 8.城市地下综合管廊 启动实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在市区西南二环路、西二环至西三环、滨河新区等地段推进建设综合管廊。 9.道路交通 改拓建市区祁连路、滨河新区屋兰路(北二环路)、临泽县国道312线绕城段、高台县南滨河路、山丹县长城新村、民乐县西环路延伸段、肃南县桦树湾等道路。配套建设社会性公共停车场, |
在城市的交通枢纽、商业中心等交通流量较大的大型公共设施附近设置相应规模的地上及地下停车场(库),市区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 10.园林绿化 实施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滨河新区道路绿化、临泽县流沙河丝路文化广场绿化、民乐县西山绿化三期、肃南县公路段原汽修厂及地质灾害区绿化等园林绿化工程。 11.建筑节能改造 突出城市特色,实施城市风貌色彩改造,体现城市的特有景观、面貌、风采和神态,实施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 1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 实施西来寺、文庙巷、总兵府、大佛寺等5项文化街区景区改造工程,配套完善道路、供水、供热等市政基础设施。 14.城市综合体 实施高铁广场商业综合体、世贸大厦、金硕广场、碧桂园建设项目、万达广场、红星美凯龙生活广场、浙商广场、新达广场、万禾财富广场、鸿基智联大厦、中央商务区商业休闲广场、振昊?品尊国际商务广场、馨月湖商业街、君汇华庭住宅小区等14项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 |
三、完善城镇公共服务体系
统筹布局建设学校、医院、文化设施、体育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布局和建设规模,不断提高城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建设,合理布局便民店、早餐店、菜市场、家政服务点、邮政和快递服务等商业网点,优化资源,完善功能,打造城市社区一刻钟服务圈。
专栏10:社区“一刻钟”服务圈建设工程 |
|
(一)提升公共教育供给能力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强化学前义务教育。提高学前教育水平,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均衡配置教师、校舍、设备、图书等资源,着力解决城区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如期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改善高中办学条件,保持高中教育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备用网址领先水平。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支持艾黎国际职业技术学院、陇桥学院张掖校区建设,提升中职教育实训基础能力,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协调发展各类教育。办好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以及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水平。积极争取高等教育,加强与河西学院的联合协作,支持河西学院转型发展,推动创建河西大学。发展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动各类学习资源开放共享,建设国家开放大学张掖学院。同时,实施“互联网+教育”、“三通两平台”工程,加快发展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
(二)推进医疗卫生均等发展
加快推进公共医疗资源标准化建设,鼓励城市卫生资源向农村辐射,全面改造市、县(区)妇幼保健院和疾控中心,完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成分工协作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和安全保障体系、卫生信息管理体系,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服务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得到满足、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推进健康张掖建设落实。
建立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加强院长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提高公立医院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水平。巩固提高基本药物制度建设成果,全面推行家庭医生服务模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卫生事业。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加强行业监管和医德医风建设,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落实支持和引导社会办医政策。
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卫生资源在城乡、区域之间公平配置和合理布局,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县级妇幼保健、精神专科、计划生育服务和采供血能力等薄弱环节建设,推动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医师多点执业、分级诊疗、住院医师培训、全科医师培训相结合,加大以全科医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力度。
健全公共卫生预防控制体系。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稳步扩大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设备条件,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对公共场所环境卫生、有毒有害作业场所和群众生活饮用水的监测力度,保证公共场所、劳动作业场所及生活饮用水的安全。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立健全全市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依托综合医院建立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加强应急处理和医疗救治队伍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控制能力和保障能力。
(三)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改善民生,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快社会保障体制配套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完善创业就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就业失业登记、就业困难人员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等制度,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就业帮扶,加强就业援助体系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统一规范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均等化的就业创业服务。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政策支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十三五”期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到85%以上,城镇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免费接受基本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全覆盖。
加强社会保险制度建设。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落实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逐步提高离退休人员养老保障待遇。完善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职业年金制度,着力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鼓励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促进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补充保险相衔接。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健全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加快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建设,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切实改善城乡群众居住条件。
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强化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险、扶贫开发等制度的衔接配套、系统配置,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为基础,以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为专项,以临时救助为补充,以社会力量参与为基本内容的“8+1”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物价上涨水平相适应的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和保障资金自然增长机制,适时提高保障标准,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健全各类社会保障机构。建设市、县(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建立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双向转诊制度和康复医师多点执业工作机制。实施残疾人基本生活兜底保障工程,保障残疾人基本需求。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特困群体关爱服务体系。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四)构建现代文化服务体系
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目标,加快推进市文化馆、市博物馆、市丝绸之路文化艺术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文化信息化水平。
提升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水平。充分发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公共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作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创新公共文化设施运行服务机制,逐步扩大“三馆一站”等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引导文化资源向乡村基层倾斜,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增加公共文化投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稳步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围绕人文自然资源、西域风情、丝路文化,打造《西域情》、《大唐西域记》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影响力的纪录片、电视连续剧、电影,力争把现代秦剧《公仆》、《水妹》等一批优秀作品推向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备用网址。支持民间文化艺术创作,开展健康向上的民俗文化活动。
加快文化产业集约集群发展。强力推进祁连玉文化产业园、甘州府城文化产业园、临泽流沙河文化产业园、焉支山文化产业园、马文化产业园、大佛寺文化产业园区、扁都口文化产业园、大湖湾文化产业园、丹霞文化产业基地、肃南裕固族民俗风情文化产业基地等文化产业园建设。鼓励重点文化企业跨行业、跨地域兼并重组,培育壮大文化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文化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培育和完善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促进文化资源合理流动,积极引导大众文化消费,规范繁荣文化市场,支持“专、精、特、小”文化企业发展,构建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第八章??推动城市创新发展
把创新改革协同化摆在全市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位置,优化创新资源、激活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加强政策集成,创新城镇化新模式。
一、推动城市创新示范改革
抓住“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以下简称“两创示范”),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为主要载体,突出抓好创业创新基地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投资融资机制、科技支撑与人才保障四个方面的创新示范。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建设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产业和创新技术孵化基地,支持“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产业链孵化模式,促进城镇产业向集群化、高新化发展,为新型城镇化提供新动力。鼓励各类投资主体采用PPT模式建设城镇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为新型城镇化功服务提供新活力。改革、创新城镇财政、税收、土地、融资等政策体系和运作机制,消除体制机制障碍。
专栏11: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 |
突出创业创新基地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投资融资机制创新、科技支撑与人才保障四个方面的创新示范,重点实施“2876”行动计划。建设28个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空间载体。示范期内重点扶持建设1个核心基地、3个重点科技孵化器、14个特色产业基地、10个以上的众创空间。 1个核心基地: 张掖市小微企业创富中心。 3个重点科技孵化器: 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科技孵化园、民乐生态工业园区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园、张掖现代农业科技孵化园。 14个特色产业基地: 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民乐生态工业园区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张掖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祁连玉文化产业基地、民乐中药材产业孵化基地、张掖电子商务创业基地、张掖绿洲现代物流园区、张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创业示范基地、甘州区民俗文化产业园(甘州府城)、山丹国际物流园区、临泽国家级玉米种子产业园、高台休闲度假旅游创业基地、甘州区滨河新区综合养老和健康服务产业基地、张掖市旅游文化商品开发生产基地。 10个以上的众创空间: 张掖引进高层次人才创业园、河西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张掖生态产业科技创业园、张掖创意文化产业创业园、张掖户外运动和体育产业创意园、张掖数字信息产业园、“金张掖”创客空间集群。在先期打造7个重点众创空间的基础上,根据张掖特色资源优势和未来产业发展形势,再打造3-4个以众创空间为引领的特色创业创新基地。 7个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小微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张掖科技大市场、大数据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张掖检验检测服务中心、张掖小微企业创业创新产品交易和会展服务平台、小微企业创业创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张掖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研发平台。 6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工程: 实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投融资体系、科技支撑、人才保障、政策集成、服务环境、能力提升6项创新工程。 |
二、创新城市发展模式
要围绕建设全国乃至世界精品城市的要求,以信息化、智能化助推城镇化,构建智慧民生、智慧管理和智慧经济三位一体的“智慧城市”;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以绿色生态城区、低碳社区建设为抓手,构建“绿色城市”;强化城市文化功能,营造城市人文环境,建设特色文化空间,彰显城市文化魅力,推动城市景观风貌特色建设,铸造城市独特的品格和精神,培养城市居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达到二者高度融合的新型“人文城市”。
专栏12:规划创新工程 |
1.智慧城市工程 信息网络工程。推进光纤到户和“光进铜退”,实现光纤网络基本覆盖城市家庭,城市宽带接入能力达到50Mbps,50%的家庭达到100Mbps,发达城市部分家庭达到1Gbps。推动4G网络建设,加快城市公共热点区域无线局域网覆盖。 规划管理工程。发展数字化城市管理,推动平台建设和功能拓展,建立城市统一的地理空问信息平台及建(构)筑物数据库,构建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统筹推进城市规划、国土利用、城市管网、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和精准化。 基础设施工程。发展智能交通,实现交通诱导、指挥控制、调度管理和应急处理的智能化。发展智能电网,支持分布式能源的接入、居民和企业用电的智能管理。发展智能水务,构建覆盖供水全过程、保障供水质量安全的智能供排水和污水处理系统。发展智能管网,实现城市地下空间、地下管网的信息化管理和运行监控智能化。发展智能建筑,实现建筑设施、设备、节能、安全的智慧化管控。 公共服务工程。建立跨部门跨地区业务协同、共建共享的公共服务信息服务体系。利用信息技术,创新发展城市教育、就业、社保、养老、医疗和文化的服务模式。 产业发展工程。加快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推进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推动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创新并培育新型业态。 2.绿色城市工程 绿色能源工程。推进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和智能徽电网示范工程建设,依托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在北方地区城镇开展风电清洁供吸示范工程。选择部分县城开展可再生能源热利用示范工程,加强绿色能源县建设。 绿色建筑工程。推进既有建筑供热计和节能改造,基本完成采吸地区居住建筑供热计和节能改造。逐步提高新建建筑能效水平,严格执行节能标准。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标准化,提商住宅工业化比例。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保障性住房和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和认证。 绿色交通工程。加快发展新能源、小排量等节能环保型汽车,加快充电站、充电桩、加气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系统建设,积极推进混合动力、纯电动、天然气等新能源和清洁燃料车辆在公共交通行业的示范应用。推进机场、车站、码头节能节水改造,推广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继续严格实行运营车辆燃料消耗准入制度,到2020 年淘汰全部黄标车。 |
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以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园区为重点,推进循环化改造,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施清洁空气工程,强化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明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实施安全饮用水工程,治理地表水、地下水,实现水质、水量双保障;开展存量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实施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推进重点地区污染场地和土壤修复治理。实施森林、湿地保护与修复。 绿色新生活行动工程。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节约方式转变。培育生态文化,引导绿色消费,推广节能环保型汽车、节能省地型住宅。健全城市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和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抑制商品过度包装。 3.人文城市工程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制定完善《张掖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机制,开发独具特色的“一城四化”文化网络。加快建设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和骆驼城、黑水国大遗址公园,争取骆驼城、大佛寺、马蹄寺、文殊寺、汉明长城纳入丝路申遗拓展项目。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展示工程、少数民族文化活态传承工程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扶持计划,努力使大量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文化产业集约发展工程。强力推进祁连玉文化产业园、甘州府城文化产业园、艾黎文化产业园、马场文化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园建设,鼓励重点文化企业跨行业、跨地域兼并重组,培育壮大文化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文化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培育和完善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促进文化资源合理流动,积极引导大众文化消费,规范繁荣文化市场,支持“专、精、特、小”文化企业发展,构建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加快重大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市县区文化设施实现全覆盖。实施公共文化数字化推广工程,建设张掖文化数字资源库,实现市县区“三馆”数字化。创新公共文化设施运行服务机制,逐步扩大“三馆一站”等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引导文化资源向乡村基层倾斜,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增加公共文化投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城市文化服务工程。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倡导健康生活,合理布点布局,加快市体育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足球场、室内冰场、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城市休闲健身步道、体育休闲公园、体育休闲服务功能区等一批城乡体育设施建设,积极落实全国体育产业联系点建设任务,激发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热情,推动形成投资健康的消费理念和充满活力的体育消费市场,全面提升体育事业、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
三、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创新社会治理和社区管理方式,全面推进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形成“网格全覆盖、诉求快响应、服务零距离”的工作格局,提升了基层治理科学化、法治化水平,夯实了脱贫发展、全面小康的基层基础。
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加强城市社会治理法律法规、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快实施政社分开,促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
强化政府治理能力。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大党委统筹推进力度,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引导社会各方面有序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主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完善社会治理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职责关系。健全重大决策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坚持服务为先,突出人文关怀,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改善服务引领管理创新。整合城乡各类社会服务管理资源,建立覆盖常住人口的一站式社会服务管理综合平台。鼓励基层提高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农民工的比例,积极引导进城务工人员参加党组织、工会和社团组织,引导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参政议政和参加社会治理,实现个人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建设包容性城市。依托中小学、村委会和农村社区普遍推行关爱服务,切实保障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权益。加强特殊人群的引导、服务和管理,健全社会弱势人群关怀帮扶体系。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完善县、乡镇(街道)、社区(村)三级社会服务管理平台。进一步完善“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强化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三社联动”效应,完善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进一步厘清行政事务和社区自治事务、政府委托事务和社区自治事务边界,深入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构建“政社互动”新模式。结合新农村建设,拓展农村新型社区就业社保、医疗卫生、民政事务、综治警务、环境养护等功能,打造一站式综合服务。充分发挥村(居)委会的群众自治性组织作用,引导社区群众依法参与社区事务、财务和集体资产等管理。
推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坚持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职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注重社会组织的发育和完善,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推动政府部分行业管理、社会事务管理、技术服务等职能有序转移,建立健全以项目为导向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常态机制。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扶持发展一批示范性社区社会组织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支持行业协会一业多会,实现适度竞争、优胜劣汰。推动社会组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监督管理与自律管理制度,提高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开展公益服务和中介服务的能力。
第九章??加快推进体制机制配套改革
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积极探索户籍、土地、公共服务、行政区划等领域改革,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和探索路子,为全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一、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人口服务管理制度,逐步消除城乡户籍壁垒,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和社会融合。到2020年,基本建立有效支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保障公民权利,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
建立居住证制度。根据甘肃省委、省政府研究出台的《甘肃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结合我市人口流动及居住现状,加强实有人口管理,对非当地户籍人口,无论居住时间长短,都要进行登记,形成“临时居住证+长期居住证”,或者“居住登记(不办证)+居住证”的登记体系,适时推出居住证“一证通”制度,使居民平等享受社会保险、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在制度建设上,专门制定居住证管理办法,以及符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户口政策。
健全人口管理制度。建立动态的实有人口信息数据库,实现部门之间信息互通共享。以成本调控为突破口,降低因政策设计和执行漏洞导致流动人口成本费用不实的问题。有序管理人口,促进迁移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利用市场手段,引导流动人口在区域之间合理分布,使流动人口能够有机会逐步获得包括政治选举权、平等就业权等在内的多项权利。
二、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原则,创新土地管理制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满足城镇化发展的用地需求。
建立用地规模调控机制。严格控制新增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执行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实行增量供给与存量挖潜相结合的供地、用地政策,适度增加集约用地程度高、发展潜力大、吸纳人口多的县城及集镇建设用地,提高城镇建设存量用地比例。探索实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适当控制工业用地,优先安排和增加住宅用地,合理安排生态用地,保护城郊菜地和基本农田。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健全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完善各类建设用地标准体系,严格执行土地使用标准,适当提高工业项目容积率、土地产出率门槛,探索实行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工业用地供应制度,加强工程建设项目用地标准控制。建立健全规划统筹、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利益共享的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激励约束机制,盘活城镇存量用地,建立存量用地退出激励机制,推进老城区、旧厂房、城中村改造和保护性开发,发挥政府土地储备对盘活城镇低效用地的作用。加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健全运行机制,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总结推广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经验。
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在试点基础上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严格执行宅基地使用标准,严格禁止一户多宅。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逐步实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格土地用途管制,统筹耕地数量管控和质量、生态管护,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建立健全耕地保护激励约束机制。落实地方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加强基本农田(草原)管理,完善基本农田(草原)永久保护长效机制,强化耕地占补平衡和土地整理复垦监管。
三、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
深化完善财税体制和投融资机制改革,创新金融服务,放开市场准入,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逐年稳步增加财政资金投入规模,发挥政府偿债准备金及财政贴息等资金的引导作用。整合财政、土地、资金等各类资源,通过注入资源、注入股权、赋予特许经营权等方式,改造提升政府投融资主体,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抗风险能力、项目承载能力和市场运行能力。积极探索和建立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统一规划、收益综合平衡、债务总量控制和风险有效管控的投融资机制。
拓宽多元投入渠道。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合理确定各级政府在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事权,建立健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分担机制、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通过公私合营(伙)、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央企、地方国企、民企、外资等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城镇化建设,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积极争取发行市政债券、推动股权融资、设立专项基金,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为新型城镇化提供融资服务,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进一步消除行政管制、行业垄断、市场准入和政策壁垒,放宽准入,加强监管,拓宽城镇化建设的市场化资金来源渠道。
改革城市投融资机制。在完善法律法规和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地方债券发行管理制度和评级制度,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重要作用,研究制定政策性金融专项支持政策,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为城市基础设施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提供规范透明、成本合理、期限匹配的融资服务。理顺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放宽准入,完善监管,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以及公共基金、保险资金等参与项目自身具有稳定收益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运营。
四、加强城镇管理体制改革
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理念,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创新城市治理方式,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推动新型城市建设。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顺应我市社会结构变化新趋势,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达到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加强我市社会治理法律法规、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
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社区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加快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整合人口、劳动就业、社保、民政、卫生计生、文化,以及综治、维稳、信访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构建社区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发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机构、驻区单位积极作用,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和管理。加强社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推进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化和职业化。
打造无缝隙管理平台。建立健全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改进治理方式,促进多部门城市管理职能整合,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时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安全的社会治安问题,加强对城市治安复杂部位的治安整治和管理。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
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行政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着眼抵御沙尘暴、冰雪、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完善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加强城市消防、防洪、排水防涝、抗震等设施和救援救助能力建设,提高城市建筑灾害设防标准,合理规划、布局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强化公共建筑物和设施应急避难功能。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应急保障体系,开展市民风险防范和自救互救教育,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发挥社会力量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
五、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坚持生态屏障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同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城镇化建设,着力塑造各具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
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建设。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城镇化发展评价体系,完善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建设。立足于建设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西北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区、西部生态经济发展的试验区、绿洲现代农业示范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先行区的区域发展定位,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线,建设生态经济功能区为主攻方向,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开展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以生态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构筑统筹生态建设与现代产业相生相伴的耦合体系;积极倡导绿色消费,逐步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建立完善的保护自然生态的规章制度,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协调。
建立生态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功能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加快完善城镇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空间开发管控制度,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管理。对国家、甘肃省划分的不同主体功能区实行差别化财政、投资、产业、土地、人口环境、考核等政策。
实行“一山一水”生态保护。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一山一水”为重点的生态资源得以有效保护,加快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争取实施一批重点生态保护项目,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和国土绿化行动,全面提升生态系统功能,提高在生态背景下统筹一、二、三产业、统筹经济与社会、统筹当前与长远的能力,增强张掖绿洲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构筑西部地区生态安全屏障。
建立严格的资源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居民生活用电、用水、用气等阶梯价格制度。制定并完善生态补偿方面的政策法规,切实加大生态补偿投入力度,扩大生态补偿范围,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发展环保市场,推行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完善以预防为主的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建立陆空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
第十章??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加大规划实施力度,强化统筹协调和监督检查,有效发挥规划引导作用,确保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顺利完成。
一、健全协调机制
合理确市、区(县)分工,建立健全城镇化工作协调机制。市政府着重制度设计和重大政策,统筹协调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发改委牵头推进规划实施和相关政策落实,监督检查工作进展情况。市级职能部门根据本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政策措施,研究制定具体的细化实施方案。县、区政府和各管委会全面贯彻落实本规划,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因地制宜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城镇化规划和具体政策措施。
二、强化政策统筹
根据本规划制定配套政策,建立健全相关法规、标准体系。加强部门间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协调配合,推动人口户籍、教育、医保、就业、土地、投融资、住房、生态环境等方面政策和改革举措形成合力、落到实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等落实本规划要求,其他相关专项规划加强与本规划的衔接协调。加强市直部门与区、县政府对接,针对不同地区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制定配套政策。
三、调动社会参与
充分调动和凝聚社会力量参与、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对涉及规划、环境、住房、社会保障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必须按规定履行听证程序,听取民众意见,接受社会监督。对重大城市建设项目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确保其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安全性。大力宣传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措施,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新型城镇化工作、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合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浓厚氛围。注重总结、推介、借鉴各地新型城镇化工作取得的成功经验。
四、推动任务落实
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拓宽住房保障、促进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统筹城乡一体化、农民进城、规划引领和完善体制机制等各项任务,加快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市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公安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教育局、卫生局、环境保护局、国土资源局等部门,要强化大局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确保任务圆满完成。
五、加强监测考核
加强新型城镇化相关统计工作,建立健全统计监测指标体系,规范统计口径、统计标准和统计制度方法。加快制定新型城镇化发展监测评估体系,实施动态监测与跟踪分析,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专项监测,尤其要把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项硬任务,采取引进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强化环境指标约束,切实提高城镇化发展中的环境质量,推动规划顺利实施。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范围,作为评价各级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依据,加大监督考核力度,切实调动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六、提高规划执行力
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和预警工作,强化规划执行的地方立法。政府职能部门要对规划实施期间的情况,进行定期跟踪分析,对重大项目实施进行监督,确保规划提出的各类项目如期完成。规划执行情况作为我市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责,密切配合,完善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推进规划实施,提高规划执行力。要在2020年底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终期考核,评估和考核结果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向社会公布,并作为对地方人民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抄送:市委办公室,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备用网址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 | |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 |
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2016年11月25日印发 |
共印75份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